在各地除了热,还有湿气重这个特点,很多地区都是阴雨连连。那天看到网络上有朋友嘲笑,说广东的天气预报是“高温加暴雨”,大家说这是下的洗澡水吗?其实,这是不了解南方的气候,南方这个季节,往往是来一片云彩,就是暴雨,云彩走了,就是烈日当空,暴热难耐,所以,一天里面会经历湿、热两个阶段,湿热交蒸,则人体很容易生病,此时的外感,用到三仁汤的机会就特别多。
三仁汤这个方子,是清朝的中医大师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里面写的方子,就是用来治疗湿温之证的,具体的,是治疗湿热为患,而湿多一些,热还没有那么重的。我们现在经常拿来治疗外感中的湿热证候。
? 那么,当我们感冒了,湿热证候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?我们怎么来判断是否是湿热为患呢?
这种湿热的外感,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:
1、身体的反应:头痛恶寒,和其他的外感一样,都感觉怕冷,同时身重疼痛,这是湿气重的表现,身体觉得酸懒,感觉没有力气,很重的感觉。
2、颜色的反应:湿气重的人,面色淡黄,感觉不那么鲜亮,不会是红润的肤色,甚至出的汗,都是有些黄色。
3、胃口的反应:会觉得胸闷,没有胃口,不想吃东西,不想喝水,容易大便不成型,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征。
4、发烧的特点:湿热为患的发烧,往往下午温度高,有的人甚至就在下午开始发烧,非常典型。
5、舌象和脉象:舌苔白,或者厚腻,或者满布,这种舌苔的状态,往往是我诊断的最主要依据。此时患者的舌质往往是红的,脉弦细而濡。
? 那么,三仁汤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呢?
三仁汤的组成,是这样的:
杏仁、半夏各15g,飞滑石、生薏苡仁各18g,白通草、白蔻仁、竹叶、厚朴各6g。
一般我会用这样的份量:
杏仁9克(捣,后下)、白蔻仁6克(捣,后下)、生薏苡仁30克、法半夏6克、通草6克、竹叶6克、厚朴3克。
方子里面的滑石一般我会去掉。
同时,如果热也比较明显,则会加入一些比如连翘、金银花等解毒之品。
这个方子里面的三仁,就是杏仁、薏苡仁、白蔻仁,其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,肺主一身之气,气行则湿化;白蔻仁芳香化湿,行气宽中,畅中焦之脾气,负责打开中焦之瘀滞;薏苡仁甘淡性寒,渗湿利水而健脾,使湿热从下焦而去。三仁合用,三焦分消,共同作为君药。通草、竹叶甘寒淡渗,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,是为臣药。半夏、厚朴行气化湿,散结除满,是为佐药。
熬药的方法,是把没有标注“后下”的药物,大火开锅,小火先熬二十分钟,然后,下入“后下”的药物,过五分钟到十分钟左右,就可以关火,再闷五分钟,就可以倒出药汁了。一天喝三次,一次一小碗。
我下面通过一个病例来讲这个方子:
医 案
一位老人,高烧,入住当地中医院,影像学检查为间质性肺炎,白细胞很高。医院用院内制剂清热解毒之中药,配合头孢类抗生素点滴。十天后,高热已去,改为低热,影像学检查,肺内没有任何好转。于是停抗生素点滴,继续用院内制剂口服。
这个时候,我来分析,发现老人舌苔很白,厚腻,我看了院内制剂的方子,基本是清热解毒的寒凉之药,我心中画了个问号,舌苔如此白腻,似乎不妥。
然后,问及发烧的情况,是每天下午烧的厉害,上午和晚上都比较平稳。
这个时候,需要思考了。
在中医里面,外感下午发烧,大抵有这样几种可能吧,一是阳明腑实,会日晡(bū)潮热,这里的日晡,是指的下午三点到五点左右的时间,而阳明腑实,是热结于中,导致肠胃燥热,经常是腹满硬痛,拒按,大便燥结,舌苔是黄燥的,此时必须要泻热存津,中医有很多方剂治疗这种情况。
对于这种情况,吴鞠通说:“不可见其中满不饥,以为停滞而下之,下伤脾胃,湿邪乘势下注,则为洞泄。”他的意思是,此时不要把两者搞乱了,以为胃肠有积滞,需要用泻下之药,一旦泻下,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第二种情况,下午发烧,就是阴虚,但是阴虚的发热,往往是比日晡潮热要晚一点,而且越晚热得越厉害,此时患者的舌质一定是红的,舌苔很薄,或者没有舌苔,这位患者舌苔白腻,显然不是。
吴鞠通在讲这种情况的时候,特别强调不要把两者搞混了,他说:“不可见其午后身热,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,湿为胶滞阴邪,再加柔润阴药,两阴相合,则有锢结不解之势。”他的意思是,此时不可滋阴,如果滋阴,则会耽误病情。
吴鞠通对这种情况,有三个禁忌,我们前面讲了两个,第三个禁忌就是勿汗。吴鞠通警告说,不要以为这是外寒就发汗,他说:“不可见其头痛恶寒,以为伤寒而汗之,汗伤心阳,则神昏耳聋,甚则目瞑不欲言。”这是有道理的,因为湿温是热证,而发汗必用大热之药,与病相反,不可使用。
我给加一个禁忌,就是不要使用苦寒之药,很多人认为这是热证,需要清热解毒,其实这是错的,此时有湿气在内,而且湿气往往很重,如果把湿气散去,则热邪很容易散掉,如果用大量的苦寒之药,则很容易使得湿气难以去除,导致“冰伏”,使得病情缠绵不愈。中医大师赵绍琴老先生,特别重视此事,他见过大量的湿温之病,被中医用清热解毒之药冰伏外邪的,所以他曾经特别指出此事。
而第三种下午发烧的情况,就是湿温发热了,这种湿热病,也是下午发烧,此时,热度往往不高,舌苔会厚腻,胃口不佳,胸闷呕逆,头身困重。
此时,患者的舌苔白厚,与这种症候是吻合的。
恰巧,此时患者的家属说患者大便不成型,比较黏腻,这是第二个证据。
凭着这一点,我基本判断这是湿热为患了。
应该说,医院前期的治疗,控制了高热,稳定了病情,是有效的,但是现在湿热明显,继续用寒凉之药,则不妥当。于是,建议他们不再吃中医院的清热解毒之药,为了照顾关系,药物照领,但是不吃,而改用自己熬的三仁汤,里面我加了藿香、佩兰各6克。
结果一副药就退烧,我继续让他们服用了两天,然后出院,用扶正化痰之药善后。
此事令我感慨,就是舌诊的重要,我想,如果能仔细分析舌象,则会更容易辨别出这种湿热之证,则会更加有针对性的。
过去中医界有句话,叫“医者意也”,意思是很多东西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意念到了,灵感就来了。我对这话一直很反感,我觉得不能这样分析病情,分析病情,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数据的基础上,要多读书,多见识,多收集患者症状的信息,知道有多少种可能,然后,一定要像断案一样,每一种可能,又和其他几种症状结合,排除哪些可能,然后确定只有那种可能,当你的推理与数据信息交集紧密的时候,罪犯一定会现形的。
愿各位中医同仁共勉。
这个夏天,湿热交蒸,会有很多人因此而病的,但愿大家有这样的概念,遇到的时候,可以有所识别。